最近,加密货币圈里挺多讨论JuCoin这家交易所的。说起来,他们最近在IEO(首次交易所发行)这事上的处理方式,确实跟圈子里很多平台不太一样,甚至有点“反常规”。
大家都知道,IEO这玩意儿,对交易所来说是块肥肉。能吸引大量用户来参与,赚足眼球不说,还能收项目方的上币费、用户交易的手续费。项目成功了皆大欢喜,就算项目破发了,钱反正已经收了,币也发下去了,风险大多转嫁到了用户身上。所以很多平台,遇到问题时,处理起来就比较“公事公办”,甚至有点冷漠。
但JuCoin最近连续两次IEO(JU和BTCF项目)都搞了“全额退款+免费送币”的操作,还有一次项目破发(Woody)也启动了保障机制,拿项目方保证金去回购,给参与的用户补偿(送算力)。这在我看来,绝对是下了血本的。尤其是那两次全额退款,听说一次就退了1.7亿美元,这可不是个小数目。放着到手的钱不要,还把币免费送,这买卖从短期看,交易所肯定是吃亏的。
那他们图啥呢?
我在他们发的公告里看到一些解释,说什么发现异常交易是为了“捍卫市场公平”,处理破发是为了“履行平台责任”,最终目的是“用户长期信任胜过短期收益”。这些话听着挺官方,但结合他们的实际行动,感觉他们好像真不是说说而已。
他们好像有个原则,说白了就是“当怀疑的时候,选择那条更难、但对用户好的路”。遇到可能对用户不公平的情况,就算已经募到钱了,哪怕这个决定会让自己短期损失一大笔,他们还是选择了把钱退了,甚至连币都白送了。这等于是牺牲了眼前的巨额收入和潜在的手续费,去换取用户的信任和平台口碑。
这让我想起传统金融里的一些故事。比如很多年前摩根大通那个“伦敦鲸”事件,一个交易员为了追求短期高额利润,搞出了超大规模的风险操作,结果亏损了几十亿美元,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危机。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:只盯着短期的业绩和利润,不顾风险,最终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。
你看,“伦敦鲸”是为了短期暴利去冒险,结果把事情搞砸,损失惨重,信誉扫地。而JuCoin呢,面对送上门的IEO募资金额,为了保护用户利益,却选择了放弃短期利润,甚至自己掏钱退款补偿。他们走的这条路,当时决定起来肯定更困难,毕竟要放弃那么多钱,内部估计也有不同意见。但这恰恰是对社区,对咱们这些普通用户更有利的路。
说白了,金融这行,不管是传统金融还是我们玩的加密货币,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很多时候是矛盾的。是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,赚一票就走,还是把用户体验、平台信誉放在首位,慢慢积累,争取长期稳定的发展?JuCoin这次的一系列操作,在我看来,就是选择了后者。他们宁愿短期吃亏,也要让用户知道,在这里玩,平台是会为你们负责的。
这种取舍哲学,在这个有点野蛮生长的加密圈里,显得挺难得的。毕竟能抵住短期暴利的诱惑,坚持做对用户“更困难但有利”的事情,不是随便哪家平台都能做到的。
最终效果怎么样,还得时间检验。但至少目前来看,作为用户,看到这样的处理方式,心里是会觉得暖和一些,也更敢在你家玩了。这种信任一旦建立起来,对平台来说,可能比任何一次成功的IEO带来的短期收益都值钱吧。